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

下半輩子留給愛我的人

我的愛像潮水,滿滿的愛襲捲向你,但這不是你所要,因為你在乎的並不是我。
年紀前半百給了一位不愛的人,年紀後半百應該留給愛我的人。
 

愛已消逝

曾經你是我生命的全部,當我發現你不愛時,愛就開始像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消浙。
10年過去了,曾經是不無話不說,如今一句話也無法說出口。
人事物都沒變,變的到底是什麼? 我驚覺發現,原來我在你心中的地位是所有順序中的末座,我想你從來不曾真心的愛過我,這時愛已從心中悄然消逝。

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

孩子的品格教育重於技能訓練

看林書豪打球,欣賞他面對挫折時,不氣餒很快調整腳步再出發;面對榮耀時,不攬功把成就歸給團隊,所以大家都喜歡他,我也不例外。這讓我感受到他父母的教 育對他的性格養成有最重要的影響。對於孩子的品格教育,我們應該更下功夫。總覺得自己的功課做得不夠,我們和孩子都要加油。孩子的品格教好,對他日後發展 會更順遂;孩子性格沒有教好,這一輩子會白走一回,時間不會重來,懊悔來不及。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80%A7%E6%A0%BC%E6%95%99%E8%82%B2-%E6%B1%BA%E5%AE%9A-%E7%94%9F%E6%88%90%E6%95%97-155644293.html
文章來源: 最近有一則報導,一名35歲的台大主治醫師月薪只有8.9萬元,開一次刀40分鐘,只獲得500元的健保給付。醫師們不禁自嘲,自己的收入還比不上美髮設計師,這則新聞打破了「醫者富有」的傳說,也讓許多人對「醫生」的收入產生許多好奇心。
 
最近坊間有一本新書上市,書名為《醫者──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》。作者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指出,醫師是個與人溝通、幫助別人的行業,不能將賺錢 與醫師畫上等號。他認為,成為一位好醫師的條件,除了具備知識技能與溝通能力之外,人格特質與價值觀也相當重要。但目前台灣的醫學教育中,缺乏讓年輕學子 認識自我的課程,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清楚自己的強項與弱點在哪裡,以致把自己放在不對的位置上。黃教授甚至指出,醫學院畢業生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適合當醫 生,不擅長溝通的人,可以選擇從事醫學研究、醫療經濟、病理分析師、臨床教師等,當醫生不是醫學院畢業的唯一出路,他為醫學院的學生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職涯 規劃建議。
 
台大副校長湯銘哲在推薦序中也提到,醫生是非常專業的行業,但想要成為一名好醫師,除了聰明才智外,還要有特殊的人格特質,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。不幸的是,國內醫學院都是依考試成績分發,往往考不出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。

林來瘋,歸功於家庭教育

 對於想進醫學院的學生或已執業的醫生們,《醫者》這本書提供寶貴的職涯指南,作者從醫者的職業性格、適才適所到醫生的職業倫理與工作精神,結合醫院裡的 精采故事分享給讀者。我很喜歡這本書,因為作者的職涯理念與工作價值觀,正是Career就業情報23年來一直在宣導的職場態度與軟實力,深信適用於各行 各業。
 
例如近日林書豪掀起的「林來瘋」現象,大家都將目光焦點放在林書豪在球場上的精湛表現,鮮少人注意到,他之所以能夠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,和他母親對他的性格養成,有莫大的關係。
 
林書豪的父母親都是工程博士,從小媽媽就堅持要他先把書讀好才能去打球,所以林書豪每天放學就會趕快把功課做完,把書讀好,這樣才能去打球,養成他日後有紀律、有原則的性格。

 在籃球的世界裡,林書豪的身材不像老外那麼高大壯碩,如果單靠體型,很難獲得NBA的關愛眼神,所以一開始他在勇士隊與火箭隊都是板凳球員,並沒有獲得重用。但是他懂得發揮自己的持續性與挑戰性,最後才能在尼克隊,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,成為家喻戶曉的NBA球星。
 
性格特質可圈可點!

 《聖經》中提到:「一夜雖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。」身為基督徒的林書豪,懂得如何面對挫折,以及駕馭自己的情緒,讓自己每天都能接受新的挑戰,重新出 發。就像當年他申請就讀史丹佛和UCLA都被拒於門外,也是他的母親鼓勵他申請哈佛試試看,最後終於進入一流學府哈佛大學就讀。

 林書豪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,在於他有自己的堅持,即使成功也不忘謙虛。從Zero到Hero,他再三感謝家人的支持及隊友給他的機會,否則不會有這樣的 成績。他沒有將功勞獨攬己身,這代表他有很好的共感性。在人生價值觀方面,他從不認為進哈佛或NBA,就是要賺大錢,他的願望是當牧師,也很希望能教小孩 子打籃球。他拋棄功利思維,勇敢做自己,與黃瑞仁教授一樣,職業價值觀令人敬佩。
 
訓練性格,比訓練球技重要

 林書豪媽媽的一番話更是讓我感動不已。「身為母親,我覺得訓練他的性格,比訓練他的球技來得重要。」林媽媽表示,自己從來沒有期待林書豪會成為NBA球員,只是因為孩子喜歡打球,在打球過程中看到他的喜悅,所以才讓孩子打球。我認為林書豪的成功,林媽媽功不可沒。

 林媽媽訓練他的個性,教他如何團隊合作,如何找到對的價值觀,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。綜合媒體的報導,我認為林書豪具備高行動性和持續性,面對挫折的EQ 很高,柔軟度也非常好。將來即使不打球,也一定會有所成就,因為他的性格是大家喜歡的性格,而這種性格正是來自他母親的訓練。
 
奠定人生成敗的教育工程

 日本心理學大師伊藤友八郎說:「一個人的性格決定其一生的成敗,性格的教育,遠比學歷更重要。」
 
這番話與林媽媽的理念不謀而合,球技會受到年紀的影響,但性格沒有年齡好的性格,所以在醫界及球界皆能發揮莫大的影響力,就像武俠小說裡描述的,心正的人練劍,劍在你手上,就會展現「仁者之風」。
 
總之,「性格教育」是家庭父母、學校老師平時最容易忽略的議題,希望藉由《醫者》一書及林書豪母親的觀念,提醒大家重視這項最重要的教育工程。

-更多精采文章請見4月號(432期)Career職場情報誌-

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

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
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-柯曉瑄

她, 是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,26歲,只有8歲孩童的身高,小時智力發展遲緩,如今,衛斯理大學畢業,還繼續攻讀MBA。她說電梯按鈕不會為我降低,但我的心 可以升楊。天空才是我的極限!命運的突圍者從來不把「放棄」當作選項走進台北市永康街一幢日式平房,裡頭的設施,從門鈴、門把、電燈開關、流理台到沙發, 都比一般低了三十公分 。這裡,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、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的家。這天 三月四日 ,是柯家的大日子,因為大女兒——柯曉瑄將出國準備攻讀MBA,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。

柯南女孩。

曉 瑄,二十六歲, 一百三十公分 ,是先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(俗稱侏儒症)。柯承恩說,「我覺得他像柯南,個子小小卻聰明伶俐,什麼事都做得到」,「柯南」也成為家人對曉瑄的暱稱。在廣 受歡迎的漫畫「名偵探柯南」中,柯南因為被迫吃下毒藥,身材縮小成小學生般,卻機警、勇敢,偵破許多重大刑案。在柯承恩的眼中,女兒也有相同特質。

柯 曉瑄的行囊中,有一件特殊的行李:一張 二十公分 高的折疊椅。這張用了十年的折疊椅,是她走出家門後的最佳夥伴。有了它,曉瑄才能按到電梯的高樓層、搆到銀行櫃檯、飲水機和洗手檯。傍晚四點,中正國際機 場第二航廈,曉瑄自己推著 三十二公斤 的沉重行李,大行李箱豎起來,直逼曉瑄高度。柯承恩彎下腰,親吻曉暄髮際問:「曉瑄,妳以後能不能照顧自己啊?」曉瑄比出勝利手勢,大笑:「I ' m fine!」隨後,她轉身,快步奔入出境口。看著女兒的背影消失在長廊那一端,柯 太太突然啜泣了起來。難捨與喜悅,像兩瓶不同的調味料,被糊塗的廚師通通倒入她的情緒中。

她想起二十五年前,獨自抱著女兒,無助的站在美國海關前的景象。當時,連曉瑄的親人都認為,她只有苦守投幣式洗衣店的命。如今,女兒不但順利從美國衛斯理大學畢業,還通曉義大利文、西班牙文等四國語言。更能獨自出國深造。

十六歲的曉瑄,只有八歲孩子的高度、十歲孩子的力氣,卻在成長道路上不斷突破命運的天花板。這個故事,應該要很早,被很驕傲的說出來的,但它要從柯承恩口中道出,卻是這麼困難。

一月二十七日 ,農曆年前,我們來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辦公室,向柯承恩提出今年「一個台灣,兩個世界」關懷身心障礙兒的計畫。前半段,柯承恩以一貫學者的語氣,說著企業的社會責任。他講得很慢,似乎琢磨著什麼。

「我 認識一些罕見疾病的家長,讓我瞭解這些孩子雖有先天限制,但他也應該可以像正常人一樣……」直到一個半小時後,當談話觸及曉瑄時,頓了好幾秒,他抿著嘴 唇,頭往上仰,避免讓淚水溢出眼眶,接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:「事實上,我自己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……」他深呼吸,又吐了一口氣。埋藏內心深處的複雜情 感,一時間很難坦然訴說。好幾次,他不能言語,眼神盯著桌緣,用右手食指敲著桌面,「咚、咚、咚」空氣凝結,猛然抬頭,他已淚濕眼眶。

「正常人可以得到的,不管是感情還是什麼.......她卻得不到的,我們要彌補她.....她付出很高的代價......」短短一句話,中斷三次,話沒說完,又潸然淚下。

應該驕傲的事,談起來,卻那麼感傷。這是他二十六年來,難以與人分享的心情。那是一位障礙兒父親的矛盾、掙扎,以及旁人難以理解的、深刻的親情。「我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……」他說。

台北。

出 生罹病時間回到二十六年前,曉瑄在台北出生,是個膚色健康、雙眸晶亮的女娃。她出生後,柯承恩與妻子返回美國德州繼續攻讀博士,孩子託外婆照顧。但七個月 時,曉瑄無法爬行,只能軟軟的躺著,外婆帶她去醫院檢查,護士看見她額頭扁扁、鼻樑塌陷、下巴突出、身材短小,提醒外婆:「孩子怪怪的,趕快帶去大醫院檢 查。」從那時起,一切都以曉瑄為優先考慮。

那是一個週日下午,寒風冷冽,柯家夫婦剛從教堂回家,從台北撥過來的越洋電話響起:「趕快把孩子帶過去吧,美國醫療比較發達,救救這個孩子!」於是,柯太太先回台,抱著孩子奔波診斷。她得到的結論是:曉瑄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,而且,「這個病,沒有藥醫。」她心如刀割。

留 在美國的柯承恩開始找尋醫療資源,發現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附設醫院,是這方面的醫療權威。他決定,放棄先前在德州攻讀一年的博士,轉學至明尼蘇達大學。柯承 恩一個人在美國往返奔波,申請新學校、搬家、安排醫療資源。一切就緒後,接妻女赴美,「從那時起,我的一切決定,都以對曉瑄最好為優先考慮。」柯承恩說。

一九八一年八月中午,豔陽逼人。柯承恩驅車前往明尼蘇達機場,迎接妻女。「他看著孩子,我們相對無語。」 柯太太清楚的記得那一刻,他們抱著女兒,穿過熱鬧人群,默默的走出機場。他們知道,這將是一場無法預期結果的長期抗戰。

但是,共識很清楚,「她是無辜的,我們不能逃避,一定要讓她活得好。」柯家夫婦的堅定感情,幫曉瑄踏穩了第一步。

美國明尼蘇達。展開黃金早療

到美國的第三天,柯承恩帶著曉瑄直奔醫院。只見醫生在紙上畫出一個基因圖,並解釋著,這是基因突變,機率大約是四萬分之一。「幸與不幸,就是四萬分之一啊!」雖接受理性訓練並擁有虔誠信仰,此刻的柯承恩,還是不免問上帝:「為什麼,機率發生在我身上?」

曉瑄不僅是身高的問題,磨人的還有其他併發症。譬如,牙床咬合不良,會影響發音;脊椎彎度大,會有椎間突出的問題,若壓迫神經,則可能造成四肢麻痺;歐式管短小,則容易產生漿液性中耳炎,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重聽;顱頸間脊髓壓迫,可能頭會抬不起來,或走路重心不穩……

一 歲以後的曉瑄,併發症越來越明顯,動輒中耳炎、發燒,且脊椎壓迫呼吸道,必須切除扁桃腺,她幾乎每週上急診室。曾經,一次中耳炎太嚴重,醫生在她耳朵裡裝 了個管子讓濃液流出,後因耳膜破裂導致後來右耳重聽。又有一次,冬日大雪,連救護車都開不進來,最後消防隊還出動雲梯車,才把她送進醫院。母親日夜抱著 她,抱的卻是個硬殼子。

嚴重的是,女兒的脊椎開始彎曲。在醫生建議下,曉瑄成了一個小小盔甲嬰兒,從肩膀至臀部,小小的身軀被包在密不透風的石膏架中,連睡覺都不能脫。從一歲半到六歲,曉瑄就像個無法卸下盔甲的武士。

「妳想想看,別的媽媽抱著孩子,是一個溫暖柔軟的身軀,師母抱著她、背著她,日日夜夜,卻都是一個硬殼子,妳想想一個做母親的感受。」柯承恩淚水在眼眶打轉。

雖 然行動不便,但柯承恩夫婦堅持要給曉瑄最好的教育。為了上幼稚園,每到冬天,柯太太總要竭盡力氣,抱著曉瑄被石膏裹住的僵直身軀,在雪地裡一步步艱困行 走,深怕滑倒傷到女兒。有時積雪,一不小心踩下去,雪就淹到漆蓋,母女兩狼狽不堪。夏日,石膏密不透風,曉瑄汗流浹背,皮膚長出一個個紅色小疹子,有時, 她會偷偷把女兒石膏衣脫掉,讓女兒透風。「妳真是婦人之仁!」柯承恩笑笑,又把它穿回去。 曉瑄的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,到兩歲,才學會走路,連爸爸、媽媽都不會叫。

幼稚園時,由於曉瑄頭顱較大,再加上沉重的石膏 架,有時,從座位上站起來,突然就摔倒在地,頭部重擊地面而昏倒,托兒所一邊叫救護車,一邊急電 柯 太太趕赴醫院。「我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。結婚前,我是么女,家境不錯,被爸媽寵著。生了曉瑄後,我的世界完全改變。」柯 太太回想,以前的她愛漂亮、愛名牌、愛逛街,被母親說是散財童子,女兒出生後,這些都不重要了。

「當時我每天面對的,是她 的耳朵發炎,生病,感冒。先生在博士班的過程又很辛苦,他在博士班,第一年,六個學生中就被刷掉兩個,壓力很大。」 柯 太太回憶著,層出不窮的狀況。尤其,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訓練以嚴格出名。有天,柯承恩終於忍不住,對指導教授說:「我實在念不下去了。」沒想到, 教授拍拍他的肩膀:「沒關係,我幫你想辦法。」不久後,柯承恩獲得學校核發等同講師的高額獎學金,學校並出資,為其全家投保高額保險。這雙友善的手,讓曉 瑄醫藥費無虞,也支持柯承恩繼續完成學業。

另一方面,雖然曉瑄身體諸多不便,「樂觀勇敢,卻是上天給她的禮物。」柯承恩說。譬如,「她很能忍痛,不太叫,經常被扎針,也不哭。」因此,在幼稚園,曉瑄每天蹦蹦跳跳,想出各種玩耍的怪花招,是孩子王。

六 歲,為了讓孩子免於歧視,柯家夫婦仔細挑選小學,「我印象很深刻,在她還沒入學前,校長就召集全校學生看一個影片,影片描述世界上有各式膚色、體型的人, 雖然每個人長得不一樣,但都生而平等。」柯承恩說:「在美國,學校碰到特殊的孩子,會把他視為對其他孩子最好的教育機會,趁此教育孩子,平等與互助的觀 念。」

她很努力,卻幾乎都拿C。

雖然學校誠心接納,但曉瑄卻有學習障礙。柯太太發現,女兒 看書是「跳著看」,例如第一行沒看完就跳到第十行,雖然很努力,就是沒辦法按順序來;此外,簡單的加減法、拼字,她怎麼教,曉瑄就是不會。「有時教一教, 無名火就冒上來!」她很想大聲喝斥孩子,但看到她無辜的眼神,與嬌小的身軀,又不忍心。「在美國的中國孩子,考試都拿A,她很努力,卻幾乎都拿C。我經常 被 老師叫到學校『聽訓』,壓力好大,聽訓到後來,我都哭了。」柯太太林麗穗忍不住又紅了眼。

更令她難過的是,當她向姊姊哭訴曉瑄的學習障礙時,姊姊好意安慰:「不要擔心啦,以後給她開個投幣式自助洗衣店就好了。」這句無心的話,卻讓她更心痛,「連親阿姨都把曉瑄的發展,定在一個層面,難道,曉瑄的人生,真的只能如此嗎?」她從難過的泥淖中清醒,她不甘心。

每天,她引導曉瑄用手指著書上文字,按順序一字一字的看;每週,帶曉瑄上圖書館,把圖畫書一疊疊搬回家,耐心解釋給她聽,持續刺激她的腦力。由於天生牙骨咬合不全,柯 太太還帶曉瑄去上發音矯正班。

當 她看到研究報告說,動物可做為孩子的心理醫生,她還特別挑選一隻日本的北京狗,一隻小型犬,做為曉瑄的玩伴。讓曉瑄覺得世界上,有生命依賴著她、愛著她, 建立她的自信心與安全感。儘管如此,憂心仍盤踞柯家夫婦的心中:「如果曉瑄以後沒法照顧自己,怎麼辦?」他們開始參觀慈善機構,做最壞的打算,想挑一個能 善待她終老的環境。他們甚至為了曉瑄,在她五歲時,再生一個孩子——妹妹艾梅。「如果我們都走了,曉瑄會需要一個親人的,」柯太太回憶。 拿到博士學位後,柯承恩在美國南加大任教五年。客居美國十一年後,曉瑄十歲時,柯承恩決定回到故鄉任教。

回國。接受中小學教育

回到台灣,對曉瑄又是一番折磨。起初,她進入國語實小就讀四年級。乍入鴨子聽雷的環境,好幾次,她回家把書包向床上一丟,對著媽媽哭叫:「你們好狠心!」此外,旁人的異樣眼光,一開始也讓曉瑄不舒服。

曉瑄的記憶力差,也讓她在以背誦為主的台灣教育體系,吃足苦頭。她印象深刻,國小四年級的月考,有一個選擇題:「你最佩服哪一種人?」她因為自己力氣小,對力氣大的人心存佩服,而選擇了第四個「有肌肉的人」,壓根就忘記課本的答案是「知恥近乎勇」。

國 小畢業,柯家夫婦擔心曉瑄上中學會受到歧視,特別將她安排到教會學校。曉瑄很清楚:「妹妹唸書,學區是什麼就念什麼,但我唸書,都是爸媽精挑細選的,主要 還是怕我受到欺負。」進國中後,第一次國文考試,她只考了三十分。即使過了一段時間,全班月考,五十二個學生中,曉瑄還是五十一名。

「妳要認真一點啊!」 習慣了 教授舉一反三的台大學生,柯承恩直覺的想,讀書這件事,有這麼難嗎?

「我試過,但是我做不到!我沒有辦法啊!」突然間,曉瑄委屈的大叫,哭著衝進房間。

柯承恩決定,每晚在家幫曉瑄複習數學。沒想到,即使再三解釋幾何概念,曉瑄仍似懂非懂。他急了:「怎麼搞的,學這麼慢啊!」曉瑄察覺爸爸的情緒,向柯承恩抗議:「你不能把我跟台大的學生比啊!你教的是聰明人啊!」

幾個月後,柯承恩接受了「女兒有異於一般人的先天障礙」的事實。「她知道我的期望,也很想回應,但她回應不來,如果硬來,會傷她的心。」他不斷提醒自己,要有耐性,如果別的孩子可以做到十分,曉瑄可以做到五、六分,就要鼓勵她,如果放棄或用錯方法,她可能剩下一分。

他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舉例教她,例如,當車子開到高速公路出口,他指著對稱式花瓣型出口匝道,對曉瑄解釋,這設計隱含的幾何圖形與三角函數關係。

他告訴自己:「我一定要看她的能力,而不是看她的障礙。」

國二,曉瑄休學一年,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場手術—— 骨痂延長術。爭取關鍵 十公分 。

因 為女性的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,即使成人身高多在 一百二十五公分 以下,但在社會上,食衣住行的設計,都以一百三十公分 為界線,以下是兒童,以上是成人。因此,透過「骨痂延長術」,如果能為曉瑄多爭取到「關鍵的十公分 」身高。她的未來,將會便利很多。柯承恩透過美國醫學組織,打聽到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黃世傑,是小兒骨科的權威。於是央請他為曉瑄執刀。 手術前一天夜裡,柯承恩在書房電腦前挑燈夜戰找資料,當他拿著在網路上找到的手術後遺症資料,給柯 太太看時,「他整個眼眶都是紅的!」柯太太說。在資料上,後遺症包括:釘口感染、關節攣縮、延長部位骨痂生長緩慢……。柯承恩逐字推敲著艱澀的醫學名詞。

翻 開泛黃的病歷資料,「柯曉瑄, 一九九三年九月九日 開刀。編號三一七號。」她是台大骨科醫生黃世傑進行骨痂延長術的第三百多號病患,卻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。這一天,曉瑄被推入手術房,黃世傑將她的兩隻 小腿骨,分別切開兩段,再用十根鐵條貫穿骨頭兩端,形成一個環狀鐵架。在環狀鐵架上下,各有一個轉環,等手術七至十天後,切骨處的骨痂開始形成時,將這個 轉環按照預定速度鬆開,讓腿骨慢慢拉長。等拉開到預定的長度,才能將鐵環拆除。

「每增長 一公分 ,所需的時間約為一個月,」黃世傑說,「治療加上康復的時間,至少要一年以上,其間不僅行動不便,而且十分疼痛,如果家屬沒辦法照顧,患者忍耐力不強,半 途而廢,只是徒增麻煩與痛苦。」但黃世傑回憶:「曉瑄自己很樂觀,忍耐力強,爸媽又照顧得好,這是她手術成功的因素。」

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。

當 曉瑄從手術房推出來,一段腿骨硬生生斷成三截,血肉模糊,柯家夫婦震驚不已。「我們都掉淚了,看見十根大釘子釘在孩子腿上,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,沒有 人受得了!」柯承恩敘述當年情景,語帶顫抖。因為不忍說出「鋸開、釘子」的字眼,只好不斷的以手在桌沿邊,來回做出鋸開的動作。要拉長骨頭,神經、肌肉的 拉扯,異常疼痛,常常,四、五顆止痛藥,都壓不住。曉瑄持續的尖叫,幾天後喉嚨已啞;陪在一旁的柯承恩,身上內衣被曉瑄全都扭扯撕裂。

有天晚上,柯家夫婦在自家飯廳吃飯。突然間,曉瑄房間傳來淒厲叫聲,柯承恩衝進房間,抱起她就往醫院衝。檢查結果,神經被扯斷了,醫生說要放慢轉速,否則她會受不了。

儘管痛苦,過程中曉瑄從未要求把鐵環拿下。「我每天幫曉瑄清傷口,那個螺絲每天要轉,不讓骨頭癒合,但是我下不了那個手,我轉不下去。最後,是曉瑄自己轉。她意志力很強,願意忍痛去轉。」柯 太太戴起眼鏡,輕輕撫摸照片中,曉瑄戴著鐵環的雙腳。

女兒受苦,對柯承恩夫婦也椎心,「那個過程,家庭一定要撐得住,看到她痛苦,你可能會退縮;家人或鄰居七嘴八舌批評或負面反應,你會受不了,弄到後來你會無法處理。所以,一定要很堅定。」過程中,柯承恩扮演家中堅定的力量,眼淚,往自己肚子裡吞。

他每天回家陪女兒,曉瑄躺在床上動彈不得,柯承恩在一旁賣力取悅她,把黃安的「天涯在何方」歌詞改為「媽媽你在何方」(雖然媽媽只是在廚房),父女兩人還大唱張學友的歌,試圖用搞笑式的唱法,讓曉瑄忘記痛苦。

柯 太太在女兒開刀復原期間,因太過緊張勞累,原本的子宮肌瘤突然變大,曉瑄取下鐵環後,換她躺進醫院,將子宮切除。 五百三十個疼痛的日子,終於過去了,曉瑄取下鐵環,從一百一十九公分 ,變成 一百二十九公分 (目前為 一百三十公分 )。這是關鍵的 十公分 ,「以前我要『爬』著上公車,出門上廁所搆不到水龍頭,開關電燈要蹬椅子;現在掂著腳,勉強可以搆得到。」

為了這十公分,她忍受著後遺症——無法走久,雙腿因為循環不良經常腫脹疼痛,必須靠止痛藥才能壓住痛苦,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。

學習開竅了!

不 過,休學期間,柯承恩特別請家教,強化曉瑄的國文能力;沒有背誦與考試壓力,她突然開竅,唐詩、金庸武俠小說讓她的中文突飛猛進。媽媽好高興:「她學得比 別人慢,什麼都比別人慢,所以她進步一點點,我們就覺得好快樂!」「這樣的快樂,一般人無法體會,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困難。這是人生難得的經歷,或許是老天 給我的福氣,讓我體會這親情的深度。」柯承恩說。

後來,柯太太擔心女兒難以適應聯考壓力,主張將她轉至美國學校。柯承恩遲疑了。因為,曉瑄穿的是HANG TEN的衣服,背的是普通背包,他擔心,女兒到了美國學校會被視為窮人,心裡不舒服。事實不然。

儘 管拄著柺杖上學,但曉瑄積極參與扶幼社的活動,幫助孤兒。看在曉瑄的英文老師眼中,大受感動,他想起,美國發現卡(Discover Card)的活動。每年舉辦傑出高中生選拔,針對身處特殊困境,卻能勇敢面對艱難、還熱心幫助別人的學生。這項比賽開放給全球的美國學校學生。老師幫曉瑄 報名。幾天後,曉瑄交出一篇自傳:「我像一顆餃子,裡頭有很多餡,但外觀看不見,丟到水裡去,煮沸後浮起,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,再度沉下去。經過浮起、加冷水、煮沸,反覆淬煉,才有美味的水餃。

最後,曉瑄打敗全球一萬一千名競爭者,成為該獎舉辦以來,首位境外全球金牌獎得主,還贏得二萬二千美元獎學金。這一天,柯家又響起了越洋電話,傳來的是恭喜電話,「我從來沒想過她會得獎!沒想到她會因為自己的特殊狀況而得獎!」柯太太驚呼。

我們從沒想過放棄這孩子。

頒 獎典禮在華府國際貿易中心舉行。一下飛機,曉瑄全家就乘坐著主辦單位安排的加長型白色凱迪拉克,到下榻白宮旁頂級飯店。柯太太說,這是 柯教授與她這輩子唯一一次搭乘如此氣派的大轎車,她怎麼也沒想到,給她榮耀的竟是讓她從小擔心到大的女兒。主辦單位還特別安排柯家赴白宮拜訪美國教育部次 長,她也是一名下半身癱瘓需坐輪椅的肢障者。

對曉瑄來說,這是永生難忘的鼓勵。她在得獎感言中寫道:「長久 以來我已練得好臂力,能將自己拉上公車,雖然拉不到吊環,但是我可以扶著座位把手。手術後,我雖然勉強搆得到洗臉台,但公寓門鈴、公用電話、電梯按鈕,我 仍觸不到。雖然,我知道電梯按鈕,永遠不會為我而降低,但是我的心可以升揚,我可以盡量延展我的極限。」

「當我自我接受時,無形中,也讓別人較易接受我;當我跨出去幫助別人時,我忘了自己的限制。」她強調。會後,當媒體訪問她得獎心情,她說:「Sky is the limit.」(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極限)。

看著女兒上台受獎,柯家夫婦心情激動不能自己。柯承恩說:「人性的脆弱當然存在,我們也不是沒有挫折與壓力,跌跌撞撞的過程,我們尋求信仰,找到穩定的一條路。不過,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,要放棄這個孩子,一絲這樣的念頭都沒有。」

美國。就讀衛斯理大學

社團經驗與得獎殊榮,曉瑄順利進入美國著名的女子大學——衛斯理大學就讀。雖然就讀期間,她發現自己患有「高度疑似注意力不集中症」,這是一種學習障礙,但她還是活躍於社團。

大 三時,曉瑄當選台灣同學會會長,主辦大波士頓地區同學聯合會論壇時,卻碰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,許多同學主張取消活動,曉瑄卻堅持要辦,「我就是臉皮厚、 不怕死,我從來不覺得,自己可以找藉口說,做不到什麼事。我一定要拿出東西來,不可以做不到!」甚至,她帶頭夜宿校長辦公室,抗議學校對亞洲學生歧視。

兩度情緒崩潰

但她的好勝心,卻讓自己處於高度壓力而不自知,拉緊的橡皮筋,啪的扯斷。大三下學期的一個下午,她在教室突然哭了起來,情緒崩潰。與她隔壁寢室的同學察覺不對,趕緊將她送到醫院,並打電話通知柯承恩夫婦。

又是一通令人心慌的越洋電話, 柯 太太邊說邊哭,告訴當時擔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的柯承恩。一小時內,柯承恩趕回家中,立即準備行李,「我馬上去看她。」「我去好了。」柯太太擔心曉瑄,也擔心柯承恩學校工作受到影響。「妳別去,妳去了就是哭。」柯承恩堅持自己過去。

「我好怕她受傷」,事隔四年,柯承恩仍不忍回憶陪伴女兒那幾天的細節:「她是堅強的人,任何堅強的人,都會有脆弱之處,我只能說,社會壓力真的很大。」

身 處在衛斯理大學來自各地的優秀女孩中,曉瑄在大四,又一次因為情緒崩潰住院。「二十幾年了,怎麼會沒有壓力?她只是不講。」 柯 太太心疼的說。第二次的情緒崩潰,換媽媽飛去陪曉瑄,不敢多問什麼。每天早上,她搾柳丁汁給女兒喝,下午帶女兒出門走走,如果女兒不想理她,她就順著女 兒,「很多事情,是不能問的,只有讓她自己整理好,自己走出來。」直到現在,柯家夫婦都沒有問她,當年崩潰的原因,這是曉瑄的秘密。

起飛。踏上追夢旅程

畢 業後,曉瑄決定回台工作。二○○三年,她進入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,擔任風險管理顧問。每天早上九點以前,她背著雙肩背包,走進台北民生東路與敦化北路口 的宏泰大樓,開始忙碌的一天。如果電梯裡沒有其他乘客協助,她必須用跳的,才能碰到按鍵「12」,順利到達辦公室。走進辦公室,她拿出折疊椅墊在座位前方 腳下,避免雙腳終日懸空,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劇痛。經常,曉瑄到客戶那兒接案,手機卻突然響起,螢幕顯示柯承恩的電話號碼。「爸,我在忙耶!」曉瑄尷尬的 說。

「喔,好啦,我問候妳嘛!」柯承恩只好趕快掛上電話。

雖然柯承恩自己公事忙得不可開交,但一顆心就是掛著女兒,「妳加班到幾點?十二點?喔好,我準時去接妳。」

今年二月底,曉瑄辭去工作,赴美準備GMAT考試,準備九月到歐洲攻讀MBA。其間,她還計畫參加泛舟、野營隊、美國五十州跨州之旅。她的企圖心很強,想從事文化創意產業,當戲劇導演,也計畫修習法律,為弱勢族群發聲。

這天,我們與柯家夫婦一起送曉瑄出國。 柯 太太低聲對我說:「曉瑄回國這兩年,是我最快樂的時光,我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幸福過。我與承恩對曉瑄的依戀很深,這不是父母關心小孩,而是成人間的彼此依靠。」

「以前我想生個妹妹來照顧她,現在看起來,妹妹才需要她照顧。」她笑著說,以後老了要靠曉瑄。 曾經,這個柯南女孩,被認定只有待守洗衣店的命,被阻擋在美國海關許久。事隔四分之一世紀,她在父母的陪伴下,超越命運格局,不止美國海關,全世界的海關,都為她開啟著。



讀後感:

這是一篇讓我哭最久的文章. 之前看到陳長文律師的殘障兒, 江宜樺部長的自閉兒都沒有這麼激動過.看了柯承恩教授的柯南女兒之後更深切體會到, 這種家庭的父母親是如此的偉大. 不管將來小孩學習力如何, 都要有耐心. 教導他要認真讀書, 讀書是為求知識, 為了自己. 有知識才有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.

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

台灣名人錄-草根台灣臉譜「沈芯凌」

陽光與小草
國二時賺進人生的第1個100萬, 她要幫助家濟被父母拒絶了. 父母說: 這個是妳的能力賺來的, 應該要回饋給社會需要幫助的人.
陽光與小草
一樣是住在這片土地-台灣的我們, 沈心菱做多少, 我做多少?
像什麼都沒有的白唯獨多塊斑
一樣都姓沈...她做了這麼多,我卻是什麼都沒有做過。
陽光與小草
剛剛看了一下' 安安免費教學網站' 內容好豐富, 想必花了很多時間. 造福很多小朋友. 再過兩年我會紹介柯靖宸(就四歲了)來看.

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

戴勝益的文章: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

作者:李翠卿  出處:親子天下

戴勝益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,但只要提到王品牛排、陶板屋、西堤牛排、聚北海昆布鍋、夏慕尼、原燒......這些知名的餐飲名店,可能就會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。

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,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。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,但是,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,不要說是「接班」了,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「上班」都不行。

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,除了王品牛排以外,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、夏慕尼、西堤牛排、原燒、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多個品牌,兩岸店數逾百家,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多億。

但是,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,不要說是「接班」了,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「上班」都不行。

他不只擋了他們的「前途」,甚至還斷了他們的「財路」。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,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%的財產做公益,只各留五%給兒女,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。

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;他的孩子,只是「戴勝益的兒子女兒」,絕對不會是「王品集團的少東、公主」。

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,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,那麼,不好意思,請自己努力。

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?教養哲學是什麼?

A我很民主,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,對我來說 ,小孩子只要不犯法,做什麼都可以。

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。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、做功課、學很多才藝,但我觀察,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,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;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,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,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。

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,我也不讓他們補習,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,他會自己來說。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,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、長笛;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,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,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。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: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,不管排第幾名,我都可以接受。

上課,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?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,這張獎 狀就像是「貞節牌坊」一樣,為了得到它,你就不能隨便「改嫁」。於是在小學六年中,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:三年級時,我小阿姨結婚,我沒參加;我阿公、阿嬤過世,我沒去送;我家附近做醮,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,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,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……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,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,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「貞節牌坊」,全都錯過了,這值得嗎?

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,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:旅遊、聚餐……沒問題,儘量請假;就連公司開股東會,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;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,也可以請假。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,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,請到最後,老師還打電話問我:「戴先生,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 嗎?」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,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。

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,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,什麼老婆生孩子、小孩畢業典禮、母姊會,都可以優先請假,人生的關鍵時刻,絕不可缺席。

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?

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: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。早在十幾年前,王品就訂下了「非親條款」,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。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。拜託!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?那打工有什麼意義?還壞了店裡的規矩。

前不久,我又決定把八%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,僅留給他們各五%,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。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,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 !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,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,甚至不用去「想像」自己以後要做什麼,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,坐著吃、躺著吃,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,幹嘛還奮鬥?

Q你這種「斷絕小孩後路」的做法,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?

A我先講一個故事。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,但我媽從不餵牠,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,牠就「咯咯咯」叫著、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。因為運動足夠,牠的肌肉結實、雞冠鮮紅、羽毛有光澤。後來,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,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、睡飽吃就好,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,不再活蹦亂跳,沒多久就生病死了。

你覺得,小孩做穀倉雞,還是做放山雞好?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,那不是小孩的錯,是父母的錯。

我幼時家 裡很窮,但國中以後,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,家境變得很好,偏偏我爸又沒「斷絕我的後路」,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,變成穀倉雞。我念台大中文,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,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,為了前途轉系、輔修什麼的,只有我一路混到底。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,怕什麼?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,另起爐灶創業,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,積極求生存,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。雖然已經是一隻「老雞」,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。

我之前也掙扎過,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,後來想到洛夫的詩:「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。」

而我,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。

我的體會是: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,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。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、泡夜店、玩名牌的新聞,我都很不以為然。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,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,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、苦幹實幹?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,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,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。

Q你怎麼讓他們「了解人間疾苦」?

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,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,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。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,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。我女兒國中時,坐她附近的同學,有爸爸當水電工的、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,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。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,而不是上流社會,我希望他們了解,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。

我對孩子很寬容,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,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。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,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,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,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。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,想在網路上買電腦,賣方遠在印度。我心想,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,但我沒說破,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,之後也沒幫他善後,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。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,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「陷阱」,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。

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,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、安排住所;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,給他們一張「留學生活須知」,之後就讓他們「自生自滅」。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,自己查資料,跟七所學校交涉,爭取面試機會。雖然英文不太通,但憑著筆談、口談、比手 畫腳,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。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,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,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,那他們要學什麼?

我告訴他們,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:文憑、語言、國際觀,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,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,功課也只要「能畢業」就好,所以,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,要擴大視野,多體驗文化、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,深入當地人的家庭??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。

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,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?

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,他們早已「習慣」,所以很少求救,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。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,除了要煮飯、整理靶場,晚上還要站衛兵,很操。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,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, 累得快瘋掉,「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?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?」

我一直都不理他,只是勉勵他要忍耐、這是濃縮的學習,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,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。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,肅然起敬問我:「有何貴幹?」我說:「貴幹是沒有啦,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。我是來感謝你的,當兵就是要操才好,如果你這裡很涼,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。」

當天晚上,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。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,不用戴鋼盔、打綁腿,還有自己的寢室,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,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。

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「關說」,是為了讓兒子覺得,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,既然「訓練效果」已經達到了,我也不好做得太「趕盡殺絕」啊,哈哈 哈。

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?

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,我兒子早在高中時,就已經開始用一種「如喪考妣」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。爸爸這樣「無情無義」,以後真的要靠自己欸,不緊張點怎麼行?他對電腦很有興趣,高中畢業時,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)證照。這張證照很難考,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,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。我問他:「你考這張證照幹嘛?」他回答:「啊你都斷我後路了,我要自己想辦法啊!」

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,每一次我去看他們,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。他們這麼有想法,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,他們得自力救濟啊。

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。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,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、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。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,這麼理直氣壯、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,有這種精神,我以她為榮。

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,連捧花都自己紮。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,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,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。登記當天,我看其他人都 穿著豪華的燕尾服,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M西裝,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。因為沒有領帶,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「畫」了條領帶,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,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!這個婚禮,保證他一生難忘。

今年寒假他們回來,我把他們叫過來,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。他們其實可以跟我「張」(台語,耍賴)一下,或至少討價還價、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,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,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。

因為他們知道,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。他們明白,爸爸不給他們財富、不讓他們進公司,都是為他們好。

畢竟,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,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!

戴勝益給兒女的「留學須知」
(1)
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(成績毋需太好,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)。
(2)
英文要學到非常好,說、聽、寫自如(CNN 90%以上)。
(3)
交很多外國朋友(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)。
(4)
遊遍全美國各州、各大城、各景點。
(5)
看遍 N.Y. 的所有歌劇、舞台劇、電影、博物館、美術館??
(6)
每日步行10,000步以上,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。
(7)
在「安全保障」與「固定預算費用」下,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。
(8)
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。
(9)
開始練習理財,培養「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」。
(10)
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(讓大家願意接受你、信賴你、協助你)。
(11)
需熟讀《Taiwan Today 》,以及寄去的經濟資訊剪報,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。
(12)
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,回台創業。
感想:
要過什麼樣的生活, 自己爭取才會積極. 比較會懂得感恩與珍惜. 我覺得有這樣的父親是幸福的, 人生才會過得精彩.